滨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对关于印发《“六送六进六提升”健康促进行动方案》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的公告
滨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对关于印发《“六送六进六提升”健康促进行动方案》的通知(征求意见稿)
征求意见的公告
为深入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全面落实“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进一步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经研究,确定在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开展“送家庭医生服务、送卫生应急急救知识、送疾病防控知识、送中医药特色疗法、送职业健康知识、送优生优育知识,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家庭健康促进行动,着力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群众卫生健康服务获得感、提升健康全民共建共享成效、提升全系统为民服务意识、提升群众职业健康自我管理能力、提升群众优生优育能力和妇幼健康水平”(简称“六送六进六提升”健康促进行动)。市卫生健康委起草了《“六送六进六提升”健康促进行动方案》,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公众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出反馈意见。
1.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将意见发送至:bzswsjswjgdw@bz.shandong.cn,邮件标题注明“《“六送六进六提升”健康促进行动方案》公开征求意见”。
2.通过信函方式将意见邮寄至:滨州市黄河二路413号市卫生健康委1518室,邮政编码:256606,请在信封上注明“《“六送六进六提升”健康促进行动方案》公开征求意见”字样。
联系单位:滨州市卫生健康委机关党委
通讯地址:滨州市黄河二路413号滨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邮政编码:256606
联系电话:0543-81989179
互联网地址:http://wjw.binzhou.gov.cn/art/2023/4/7/art_244498_2961.html
电子邮箱:bzswsjswjkk@bz.shandong.cn
特此公告。
征求意见的截止日期为2023年6月20日。
滨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3年5月11日
滨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关于印发《“六送六进六提升”健康促进行动方案》的通知(征求意见稿)
各县(市、区)卫生健康局,委属各单位,委机关、计生协机关各科室、市重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各工作组:
为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经研究,确定在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开展送家庭医生服务、送卫生应急急救知识、送疾病防控知识、送中医药特色疗法、送职业健康知识、送优生优育知识,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家庭健康促进行动,着力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群众卫生健康服务获得感、提升健康全民共建共享成效、提升全系统为民服务意识、提升群众职业健康自我管理能力、提升群众优生优育能力和妇幼健康水平(简称“六送六进六提升“健康促进行动),现发布《“六送六进六提升“健康促进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
滨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年 月 日
(信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六送六进六提升”健康促进行动方案
为深入推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持续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确定在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开展“六送六进六提升“健康促进行动,并制定如下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的重要论述,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预防为主、以基层为重点,聚焦不同人群健康需求,通过“六送六进六提升”健康促进行动,将易于掌握、便于接受的卫生健康知识普及到群众身边,将群众急需、适宜推广的卫生健康服务送到社区乡村,将关系群众切身利益、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卫生健康政策送到基层单位,将健康管理、优质发展的卫生健康理念送到家庭、企业,以实际行动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二、主要内容
(一)送家庭医生服务。全市二级以上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机关、企业、学校、社区、乡村等建立对口协作服务关系。滨医附院、市级医疗机构建立专业特色突出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和项目库,通过现场巡诊、在线咨询等方式为协作单位提供家庭医生服务,拓展家庭医生服务范围;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发挥专业优势,围绕重大传染病和慢性病防控、疫苗接种、妇女保健、职业健康、应急能力、健康生活方式等,建立专业特色突出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和项目库,为协作单位提供群体健康数据分析、健康指导和医防融合等服务;县级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明确专科团队,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组建联合家庭医生团队,主要为网格内协作单位和辖区群众提供家庭医生服务,提高家庭医生服务覆盖率。
(二)送卫生应急急救知识。聚焦群众关心的危险因素,围绕火灾、地震、交通事故等情形,梳理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常识、急救救护和公民健康素养知识以及卫生健康相关政策,进一步完善卫生应急知识宣传资料,制作急救技能常识宣传片,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卫生应急急救技能培训,广泛普及突发公共事件人身伤害预防与应对、应急互救技能、急性传染病预防和日常急救等基本知识,指导公众掌握常用急救知识与操作技能,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和紧急避险、自救互救能力,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人身伤害,市级医疗卫生机构和市、县两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定期组织指导开展培训,每场次培训群众不少于100人次,为机关、学校、社区、乡村等培训一批合格的应急急救人员。
(三)送疾病防控知识。组织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深入机关、校园、社区、乡村等,开展重大疾病、慢性病和传染病等疾病防控相关政策解读、知识宣讲和专题培训,开展重点慢性病、传染病等重大疾病防控管理指导,组织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和职业风险、季节疾病流行特征等开展筛查和健康指导、干预。大力开展精神卫生(心理健康)防治知识宣传,有针对性开展青少年、职业人群、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志愿服务和危机干预,提高全社会心理健康意识,提升公众心理健康素养。深入实施“三减控三高”项目,开展“三减知识”普及行动和艾滋病防治、心理健康宣教活动,提倡健康生活方式,提高群众重大疾病预防能力。开展预防接种知识宣传培训,加强重点人群健康疫苗接种引导动员,建立基层预防接种培训基地,推进智慧预防接种门诊建设,开展免疫规划疫苗查漏补种活动,提高疫苗接种率。
(四)送中医药特色疗法。组织中医药服务团队深入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传统脉诊、手法诊疗、传统导引等体验活动,增进干部职工对中医药特色优势的认知和了解;组织二、三级中医医疗机构与1-2家学校结对子,定期组织中医药技术人员与师生开展制作中药香囊、调制中药代茶饮、体验中医药技术等活动,增强学生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依据时令养生特点和二十四节气的养生保健要点,组织中医药技术人员深入社区、乡村举办中医药义诊、科普巡讲等活动,提高群众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组织中医药特色疗法推广团队走进一线,现场带教、指导乡村医生学习掌握中医药特色技术,进一步提升乡村医生中医药诊疗能力和水平。
(五)送职业健康知识。全方位、多层次宣传普及职业健康知识,提升广大群众和劳动者职业健康意识。各县(市、区)要充分利用《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职业病及危害因素监测、重点人群职业健康素养调查和干预、中小微企业职业健康帮扶试点等工作,并与争做“职业健康达人”“健康企业”创建等活动相结合,创新工作思路,采取多种形式,针对不同职业人群,紧紧贴合企业和劳动者职业健康需求开展技术指导,广泛宣传普及职业健康知识。
(六)送优生优育知识。针对生育服务链条的各环节开展健康教育,提升健康素养,强化孕产妇“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意识。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健康教育和宣传活动,为消除母婴传播创造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支持环境。为居民送计划生育政策以及优生优育、出生缺陷防治等健康知识,引导育龄妇女通过孕前检查、保健,降低出生缺陷发生,提升群众优生优育能力和妇幼健康水平。
三、工作要求
各县(市、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将“六送六进六提升”健康促进行动作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全系统年度重点任务,强化组织领导,狠抓工作落实,切实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一)完善组织推进机制。市卫生健康委组建工作专班,健全工作机制,强化调度督导,全力推进活动落地见效。各县(市、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各单位要加强组织领导,细化完善措施,周密安排部署,强化统筹协调,明确具体工作目标和推进计划,确定时间表、路线图,统筹推进各专项活动开展,切实增强活动效果,特别是对进入同一地区、同一单位开展的活动要集中组织,形成合力。
(二)强化工作落地落实。各县(市、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各单位要建立活动清单,对各专项活动实行项目制管理,逐一明确活动具体内容、量化指标和时间节点,实行月调度、月通报,以定量化、定时性方式推动落实。对未能按期完成活动任务或活动效果不明显的,实行挂牌督办、限时整改,整改仍达不到要求的,采取通报、约谈等方式加以督促。各县(市、区)卫生健康局、各单位要于每季度末将本县(市、区)、本单位活动开展情况反馈至市卫生健康委各项活动牵头科室。
(三)统筹谋划一体推进。要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山东走在前,滨州怎么干”解放思想大讨论结合起来,在“党建+健康”先锋行动上持续发力,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和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与内涵建设结合起来,着力在人才、学科、质量、安全、服务、管理、绩效七个方面一体发力,做优就医患者的服务线,做强改革发展的事业线。与医疗卫生服务“品质提升工程”结合起来,推进实施60项便民举措,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和满意度。与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更好满足重点人群多样化的健康需求。鼓励探索创造更多针对性强的“自选动作”,创树更多为民服务品牌。
(四)着力营造良好氛围。要建立完善宣传机制,充分运用多种宣传渠道和手段,全方位宣传行动的重要意义、活动实效、典型经验和群众反响,扩大活动社会影响力,在全社会营造浓厚氛围。要积极探索长效机制,及时挖掘、总结提炼活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措施,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正面宣传,及时上升为政策措施,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坚持下去,形成为民服务的长效机制。
附件:1.送家庭医生服务“六进”实施方案
2.送卫生应急急救知识“六进”实施方案
3.送疾病防控知识“六进”实施方案
4.送中医药特色疗法“六进”实施方案
5.送职业健康知识“六进”实施方案
6.送优生优育知识“六进”实施方案
附件1
送家庭医生服务“六进”实施方案
一、活动主题
家医服务惠万家,健康相伴你我他。
二、活动目标
落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公益属性和公共卫生责任,推动二级以上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建家庭医生团队,深入机关、校园、社区、乡村等,为群众提供医防协同、综合连续的健康服务。滨医附院、市级医疗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至少与辖区10家单位建立对口协作服务关系,主要为各功能社区(单位)提供家庭医生式的协作服务;县级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建联合家庭医生团队,主要开展巡诊服务,推动全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六个拓展”“三个延伸”,到2023年底,家庭医生全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至少再增长5个百分点,提升全社会对家庭医生服务的获得感。
三、活动主要内容
(一)推动委属及驻滨医疗机构开展医防协同的家庭医生协作服务。委属及驻滨医疗机构要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组建专业特色突出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和项目库,与相关单位建立对口协作关系,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产业园区、学校、社区、乡村等提供家庭医生服务。根据协作单位需求,上门提供健康教育讲座和义诊活动,普及卫生防病知识;日常通过微信群、互联网医疗等形式为协作单位职工提供健康咨询、就医指导等服务。有条件的机构可以依托全科医学科、慢病管理(三高)中心、健康管理中心等,为有需求的协作单位和有意愿的职工及家属提供包括定点体检、定期巡诊、季度随访、互联网+康复和护理等院内、院外相结合的家庭医生服务。
(二)以县域为单位全面落实家庭医生服务。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依托医共体机制和新冠疫情防控确定的协作网格,组织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成立专科团队,下沉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基层医务人员共同组建家庭医生团队,确保每个家庭医生团队中至少有2名上级机构下派专科医师。明确各家庭医生团队服务网格,将网格内机关、学校、社区、乡村纳入服务范围,重点落实好四项任务:与机关、学校等单位建立对口协作关系,提供功能社区家庭医生服务;家庭医生团队信息和服务动态在网格内“十公开”;利用社区(村居)党群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物业办公室、核酸检测点(亭)、社区广场、健身场所等,设置2-3个家庭医生服务点,定期开展巡诊服务;根据服务协议做好个人和家庭履约服务。
(三)推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开展群体、个体相结合的家庭医生干预服务。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要发挥专业优势,围绕重大传染病和慢性病防控、疫苗接种、妇女保健、职业健康、应急能力、健康生活方式等,建立专业特色突出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和项目库,为机关、学校等协作单位提供群体健康数据分析,提供工间操、健康小屋、健康环境建设、单位职工健康管理、健康机关、健康细胞建设等指导。通过与医疗机构签定医防协同协议、派驻基层首席公卫医师等方式,加强对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落实的指导。有条件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可开展医防融合服务,拓展健康体检、随访管理、健康生活方式等家庭医生服务,推动“互联网+生活方式干预”。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要强化家庭医生服务“六进”活动的组织领导,结合工作实际出台具体实施方案,可组建市级、县级家庭医生服务“六进”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可从辖区二级及以上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单位选派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好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
(二)细化工作措施。市级、县级卫生健康部门要组织辖区二级及以上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结合专科优势和发展特色,明确提供家庭医生服务项目的内容、联系人和联系方式,分别建立县级家庭医生服务项目库,组织与机关、学校等功能社区(单位)进行对接,根据双方需求建立灵活多样的服务协作机制和党建共建机制。
(三)强化监测评价。依托健康山东服务号、家庭医生地图功能等方式,开展功能社区家庭医生服务,同时完善家庭医生服务统计报告制度,适时开展家庭医生服务拓展情况监测评价和满意度调查。要加强模式创新和经验总结,对好的经验和典型要及时进行宣传、推广,推动家庭医生服务持续健康发展。
联系人:张建芳,联系电话:0543-8198935。
附件2
送卫生应急急救知识“六进“实施方案
一、活动主题
人人学习应急知识,共筑生命健康防线。
二、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卫生应急急救知识“六进”活动,聚焦群众关心的危险因素,围绕火灾、地震、交通事故等情形,梳理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常识、急救救护和公民健康素养知识以及卫生健康相关政策,广泛普及日常急救、急性传染病预防、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可能造成人身伤害的预防与应对等卫生应急急救知识,指导公众掌握常用急救知识与操作技能,提高大众自我防范意识和紧急避险、自救互救能力,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三、活动主要内容
紧密结合卫生应急急救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实际,围绕活动主题,突出特点特色,精心设计载体,开展卫生应急急救知识“三个一”行动。
(一)送群众健康技能手册。走进群众生活,调研群众在生活学习中真正需要的卫生应急知识,组织编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常识、急救救护和公民健康素养知识的卫生应急知识宣传手册,通过各县(市、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医疗卫生机构赠送机关、学校、社区、乡村等,用于指导公众开展卫生应急急救知识宣传教育活动。
(二)送群众学习视频资料。通过基层调研,走进群众生活,了解群众真正所需的各种卫生应急技能,如溺水、一氧化碳中毒、急性心肌梗死、食物中毒、中暑等20个卫生应急急救技能常识宣传光盘(U盘),作为加强社会宣传教育、普及应急自救互救知识的科普教材。结合现场培训赠送到机关、学校、社区、乡村等。各县(市、区)、各单位要积极与宣传、广电、交通、红十字会以及新闻媒体等部门(单位)沟通协调,利用好公园、学校、街道、公交车、活动室、图书馆、文化广场等各类场馆设施和健康场景宣传阵地。要充分发挥新兴媒体优势,通过开辟网站宣传专栏、微信公众号专题等形式广泛持续播放宣传片,合理确定更新频次,各县(市、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各单位微信公众号定期更新卫生应急急救技能常识短片,扩大宣传覆盖面,增强传播效果,提高群众普及率。
(三)送群众卫生应急培训。依托全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志愿者组织、社会团体,紧密结合世界急救日、中国心梗救治日等主题日活动和各级各类卫生应急急救演练,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卫生应急急救知识、技能、理念的宣传和培训活动,提高常见急救技术的普及率,提升广大群众应急危机意识和卫生应急能力。面向机关、学校、社区、乡村等,要因人制宜,根据社会群体的不同性分别开展不同的专题卫生应急培训,市级医疗卫生机构和各县(市、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定期组织指导开展培训,每场次培训不少于100人次,培训考核合格的,发放结业证书,力争各级机关、学校以及社区、乡村等,都有一批合格的应急急救人员。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协调。市卫生健康委负责组织编制卫生应急知识宣传手册和急救技能常识宣传光盘(U盘)并分发至各县(市、区),为市属单位培养一批合格的应急急救人员。各县(市、区)要结合各自实际,丰富宣传手册和光盘(U盘)内容,负责组织分发至辖区内各医疗卫生机构,赠送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机构以及学校、社区、乡村,并逐级开展培训。各县(市、区)、各单位要建立推进小组,细化完善措施,明确专人负责,层层推动活动开展,确保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积极沟通引导。市、县两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引导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卫生应急专家骨干作用,为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要加强与机关、企业、学校、行业、协会等的沟通,引导动员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广泛开展卫生应急急救知识的宣传教育,丰富活动实施方法与途径,使卫生应急急救知识的宣传教育做得更深入、更细致、更完善。
(三)形成工作合力。市、县两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积极争取宣传、红十字会等有关单位支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通过慈善、捐赠、志愿服务等形式,共同加强应急急救知识的宣传推广和培训演练,形成各方积极参与的工作合力,切实增强活动实效。
联系人:满意,联系电话:0543-8198976。
附件3
送疾病防控知识“六进”实施方案
一、活动主题
普及疾病防控知识,提升自我防护能力。
二、活动目标
在全市开展送疾病防控知识“六进”活动,全方位、多层次宣传普及疾病防控知识,增强群众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加强重点疾病防控指导,系统提升重点行业、重点单位和重点人群疾病防控能力。加强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宣传,提升群众心理健康素养。加强预防接种知识宣传,引导群众及时接种疫苗,筑牢免疫屏障,减少感染疾病风险。
三、活动主要内容
(一)疾病防控知识宣讲。组织医疗卫生机构专家,采取上门宣讲、健康大课堂、送知识下乡方式,定期到机关、校园、社区、乡村等开展传染病、慢性病、精神疾病防控知识和健康生活方式等宣讲活动。市疾控中心等单位组建宣讲专家团队,全年至少组织开展宣传活动15场;各县(市、区)也要组建宣讲团队,全年开展宣讲活动不少于15场。
(二)重点行业和场所健康知识培训。配合教育、民政等有关部门深入学校、托幼机构、养老机构等重点单位开展传染病、慢性病等防病知识培训,积极提供师资和专业技术支持,提高重点人群防病意识和防护能力。联合农业农村部门开展布鲁氏菌病、炭疽等人畜共患病从业人员健康防护知识培训,减少感染风险,努力降低发病水平。市疾控中心、滨城区联合开展1次专题培训,其他县(市、区)至少开展l次专题培训或宣传活动。
(三)重点传染病防控干预指导。以医疗卫生机构为重点单位组织开展新冠病毒感染等传染病防控技术指导服务,加强畜牧业、林业、养殖业等重点职业人群健康风险监测,提供布鲁氏病、炭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传染病的病原体抗原、抗体筛查服务。加强学校、养老机构等重点场所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感染性腹泻病等的监测和防控指导,减少聚集性疫情发生。
(四)预防接种知识宣传培训。开展免疫规划政策和预防接种知识宣传,加强重点人群疫苗接种引导动员,指导群众科学接种疫苗。持续开展免疫规划疫苗查漏补种活动,开展免疫规划技术指导,构筑牢固的免疫防线。开展预防接种能力提升行动,推进智慧预防接种门诊建设,阳信县、无棣县实现智慧预防接种门诊全覆盖。打造预防接种宣传服务平台,每个县(市、区)建成1处培训基地、1处成人预防接种门诊。
(五)重点疾病专题宣传活动。开展心理健康宣教活动,组织心理健康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在社区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组织专家对教师、学生进行心理筛查、心理危机干预。开展“三减知识”普及行动,不断营造全社会关注健康的良好氛围。开展艾滋病防治宣教活动,对重点人群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综合监测、治疗随访、高危行为干预等工作。开展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活动,宣传和普及预防艾滋病的知识。
(六)编制系列疾病防控知识宣传资料。市疾控中心制作我市卫生健康常识宣传视频,同步将省组织设计制作的学校传染病、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居民卫生健康常识等宣传视频、手册等宣传资料、校医卫生防病知识培训教材,发放至各地和各重点行业以及重点单位机构,支持公众加强卫生健康知识、疾病防控知识的自我学习,提高健康和防病技能。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卫生健康委强化活动组织领导,建立工作联系人和调度协作机制,市疾控中心等委属单位做好技术支撑,选派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好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活动,承担具体工作任务。要参照市级方案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抓好活动组织实施,确保取得实效。
(二)科学有序推进。各地、各单位要结合疾病预防控制常规工作,合理统筹各项任务,积极稳妥推进活动开展。建立活动台账,把握时间节点,加强督导指导,定期调度活动进展,积极以定量化、定时性方式推动任务落实,确保高质高效完成各项活动。对未能按期完成活动任务或活动效果不明显的,实行挂牌督办、限时整改。
(三)积极营造氛围。主动加强与同级宣传、教育等部门的联动合作,积极动员社会公益力量广泛参与,提高活动影响力,着力打造政府主动、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工作新局面,形成社会合力。多渠道、全方位宣传活动的重要意义和取得的实效,在全社会营造浓厚氛围,形成为民服务的长效机制。
联系人:李帅军,联系电话:0543-3265453
附件4
送中医药特色疗法“六进”实施方案
一、活动主题
推广中医药技术,彰显中医药优势。
二、活动目标
通过中医药特色疗法“送健康进机关、送知识进学校、送文化进社区、送技术进乡村”,让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中医药疗法的特色优势和独特作用,提升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提升群众中医药服务获得感、提升中医药为民服务水平、提升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共建共享成效。
三、活动主要内容
(一)送健康进机关。市、县两级卫生健康委(局)分别选择机关、企事业单位3-5家,从2021、2022年度中医药特色疗法入选项目中遴选特色鲜明、疗效显著、易于推广的中医药特色疗法,组织项目负责人,走进相关单位,开展传统脉诊、手法诊疗、传统导引、中药炮制等体验活动,为职工送去健康,提升各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和健康水平。
(二)送知识进校园。组织二、三级中医医疗机构与1-2家学校结对子,深化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亲手制作中药香囊、调制中药代茶饮,体验中医外治和中医导引术等活动,在学生心中播撒中医药传承创新的种子,促进青少年了解中医药、体验中医药、热爱中医药。
(三)送文化进社区。依据《黄帝内经》中“顺应四时,效法自然”的思想体系和四季养生理论,遵循“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关键时令的养生特点和二十四节气的养生保健要点,在特定时间走进社区举办中医药科普宣传和体验、推广活动;我市两家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开展中医药特色疗法科普巡讲活动2场,现场参与群众不少于1000人次,不断提升群众的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
(四)送技术进乡村。结合《滨州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组织各县(市、区)依托县级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将入选“山东省首批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和“中医药特色疗法”等适宜推广的项目纳入各县(市、区)培训计划。各县(市、区)现场带教、指导乡村医生不少于30名,进一步增强乡村医生中医药防病治病的能力,提升群众对基层中医药服务的满意度。配合省卫生健康委利用“身边名中医——山东省名中医健康服务云平台”,做好我市入选的山东省名中医宣传工作,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找到身边的名中医。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协调。各县(市、区)卫生健康局、市中医医院根据基层和群众需求,依照省中医药特色疗法推广中心50项示范项目,有针对性地选择1-3项进行推广,推动“六进”活动落地落实。
(二)强化工作融合。各级各单位将中医药特色疗法“六进”活动与中医药文化建设专项行动、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中医药特色疗法挖掘整理项目等有机融合、统筹实施,形成活动叠加效应。
(三)及时总结经验。各级各单位要及时总结活动开展的有效做法和经验,进一步丰富中医药特色疗法走进群众、走进生活的方式和内容,持续提升群众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
联系人:马敏,联系电话:0543-8198916。
附件5
送职业健康知识“六进”实施方案
一、活动主题
普及职业健康知识,保护职业人群健康。
二、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职业健康知识“六进”活动,进一步强化普及职业健康知识,提高劳动者职业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提升劳动者的健康科普参与力度,加强健康企业创建工作,深入争创职业健康达人活动,营造全社会关心关注职业健康的浓厚氛围,切实保障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权益。
三、活动主要内容
(一)开展职业健康知识主题宣讲活动。组织职业健康科普专家定期深入企业、社区等开展职业健康知识宣讲培训活动。宣讲培训可以结合视频、音频、图文等素材,采用劳动者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方式,广泛开展职业健康知识宣传。各县(市、区)全年至少开展宣讲活动5次,每场次宣讲不少于50人,各用人单位要自觉落实相关主体责任,积极开展宣讲活动。
(二)开展职业健康知识宣传咨询活动。积极开展职业健康知识宣传咨询活动。活动以线下活动为主、线上为辅,通过职业健康优秀作品展播、编印宣传海报和职业病防治手册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职业病及危害因素监测、重点人群职业健康素养调查和干预,在企业和尘毒危害严重的工业园区开展宣传咨询活动。推送和播放宣传用语,向社会公众和从业人员集中宣传职业健康知识,回答群众关心关注的职业健康相关问题,引导广大劳动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职业相关疾病,从根本上消除和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止职业病的发生。各县(市、区)全年至少开展宣传咨询活动1次,各用人单位要自觉落实相关主体责任。
(三)开展职业健康达人评选活动。积极开展职业健康达人评选活动,评选由滨州市卫生健康委、滨州市总工会主办,各县(市、区)、省市级健康企业参与,通过职业健康达人评选活动,促进用人单位和职业人员自觉树立职业健康意识、主动践行健康行为、积极参与健康管理、善于传播健康理念、具有较好健康影响力。组织开展全市“职业健康达人”风采大赛,选拔30名选手参加省级评选,年内评选出至少80名市级“职业健康达人”,各县(市、区)也要评选出本地区的县级“职业健康达人”。
(四)开展健康企业建设活动。通过开展健康企业建设活动,打造健康文化,提高员工职业健康知识素养。组织专家通过现场技术评估方式对拟申报健康企业的企业进行评选。市级优秀健康企业将被推送参加省级健康企业评选和国家优秀案例展示。各县(市、区)至少推选1-3家企业,参加市级健康企业建设活动。
四、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市、县两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送职业健康知识活动的组织实施,要将活动作为实施健康滨州建设、推进职业健康保护行动的重要举措,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目标、制定实施方案,广泛动员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积极参与。
(二)突出重点,统筹推进。要把开展送职业健康知识与职业病防治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关注接触粉尘、噪声、化学毒物、放射性危害一线劳动者。要与实施健康企业建设、职业健康达人评选、职业病及危害因素监测、重点人群职业健康素养调查与干预等职业健康保护行动结合起来,关注易患工作相关疾病的职业人群。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形成部门协同、企业支持、全员参与、共建共享的工作机制。
(三)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市、县两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及时总结经验,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及“两微一端”等媒体,加强宣传推广。要与《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等相关工作结合起来,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关注劳动者职业健康的良好氛围。
联系人:牛振东,联系电话:0543-8198976。
附件6
送优生优育知识“六进”实施方案
一、活动主题
关爱妇幼健康,促进优生优育。
二、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科学孕育,安全分娩”母婴健康知识宣传、“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宣传”、“优生优育,科学避孕”“优生优育进万家”等系列活动,将优生优育知识送到群众家门口,提升妇女儿童健康素养,强化妇女儿童“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意识,营造生育友好的社会氛围。
三、活动主要内容
(一)开展“科学孕育,安全分娩”母婴健康知识宣传。针对生育服务链条的各环节开展健康教育,依托孕妇学校、生育咨询门诊和各类媒体,将线下和线上教育相结合,普及孕育健康知识。加强出生缺陷防治知识宣传,引导夫妇主动接受婚前医学检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孕前保健、产前筛查和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等服务,从源头预防出生缺陷,孕育健康宝宝。每个县(市、区)年底前开展不少于5次相关主题宣传活动。
(二)开展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宣传活动。加大对流动人口、青少年、外来务工、低收入人群、少数民族等重点人群的健康宣教,提高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认知水平,促进健康行为和干预服务措施,减少新发感染。每个县(市、区)年底前开展不少于2次专题宣传活动,各助产机构所有助产机构要将消除艾梅乙母婴传播纳入孕妇学校课程、相关流程上墙,年底前开展5次以上宣传活动,在青少年保健、性病防治等常规医疗保健和生殖健康服务开展预防母婴传播教育和咨询,引导新婚夫妇、备孕夫妻双方尽早接受检测,及早发现感染育龄妇女,及时提供干预措施,指导科学备孕。
(三)开展“优生优育,科学避孕”宣传活动。普及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知识,了解安全、有效的避孕方法,有效提高群众的安全避孕率,提高育龄人群避孕意识,为保护育龄群众生育能力提高优生优育水平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每个县(市、区)全年开展不少于10次相关主题宣传活动。
(四)开展“优生优育进万家”活动。依托优生优育指导专家库,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线上线下不同形式,积极宣传三孩生育政策、新型婚育观念、优生优育理念等知识,每个县(市、区)年底前开展不少于1次相关主题宣传活动。以开展全市“向日葵亲子小屋”提质扩面为抓手,做好优生优育工作指导,结合计生协“优生、优教、优育”科学育儿方针,协助婴幼儿家庭普及贯彻科学育儿理念,丰富线上线下活动形式,每个县(市、区)全年组织开展亲子活动12次以上,开设家长课堂6场以上,开展入户指导2次以上。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强化活动组织领导,各级计生协、妇幼保健机构、助产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围绕职能开展好相关活动,选派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好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活动,承担具体工作任务。要参照市级方案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抓好活动组织实施,确保取得实效。
(二)统筹安排部署。各县(市、区)、各单位要合理统筹各项任务,联合妇联、工会等部门共同组织实施,发挥各级妇联在宣传方面的优势,将宣传活动办出特色、办出效果。建立活动台账,把握时间节点,加强督导指导,定期调度活动进展,每月30日前报送当月活动进展情况,确保高质高效完成各项活动。
(三)注重总结成效。各县(市、区)要主动联系当地宣传、广电、新闻等部门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宣传报道,扩大社会影响,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提高活动的覆盖面和社会影响力,在全社会营造生育友好的良好氛围。
联系人及电话:刘晓静,0543-8198933;叶璇,0543-8198939。
《“六送六进六提升”健康促进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政策解读
一、起草背景
为深入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市卫生健康委全面贯彻落实“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紧紧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卫生健康方面急难愁盼问题,在省卫生健康委“四送四进四提升”健康促进行动的基础上扩容创新,提出并推行“六送六进六提升”健康促进行动,将易于掌握、便于接受的卫生健康知识普及到群众身边,将群众急需、适宜推广的卫生健康服务送到社区乡村,将关系群众切身利益、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卫生健康政策送到基层单位,将健康管理、优质发展的卫生健康理念送到家庭、企业,为全市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卫生健康服务,进一步推动全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起草依据
在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四送四进四提升”健康促进行动基础上,我市围绕群众健康全领域、生命全周期,进一步创新举措,研究制发《“六送六进六提升”健康促进行动方案》,广泛开展送家庭医生服务、送卫生应急急救知识、送疾病防控知识、送中医药特色疗法、送职业健康知识、送优生优育知识,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家庭健康促进行动,着力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群众卫生健康服务获得感、提升健康全民共建共享成效、提升全系统为民服务意识、提升群众职业健康自我管理能力、提升群众优生优育能力和妇幼健康水平,切实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取得实际成效。
三、起草目的
通过开展“六送六进六提升”健康促进行动,深入推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走深走实,落实“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着力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群众卫生健康服务获得感、提升健康滨州全民共建共享成效、提升全系统为民服务意识,切实解决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打通一批事业改革发展堵点难点,不断提升服务能力、质量、水平和效率,进一步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主要内容
(一)送家庭医生服务。全市二级以上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机关、企业、学校、社区、乡村等建立对口协作服务关系。滨医附院、市级医疗机构建立专业特色突出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和项目库,通过现场巡诊、在线咨询等方式为协作单位提供家庭医生服务,拓展家庭医生服务范围;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发挥专业优势,围绕重大传染病和慢性病防控、疫苗接种、妇女保健、职业健康、应急能力、健康生活方式等,建立专业特色突出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和项目库,为协作单位提供群体健康数据分析、健康指导和医防融合等服务;县级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明确专科团队,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组建联合家庭医生团队,主要为网格内协作单位和辖区群众提供家庭医生服务,提高家庭医生服务覆盖率。
(二)送卫生应急急救知识。梳理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常识、急救救护和公民健康素养知识以及卫生健康相关政策,编制卫生应急知识宣传手册,制作急救技能常识宣传片,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卫生应急急救技能培训,广泛普及突发公共事件人身伤害预防与应对、急性传染病预防和日常急救等基本知识,指导公众掌握常用急救知识与操作技能,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和紧急避险、自救互救能力,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人身伤害,市级医疗卫生机构和市、县两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定期组织指导开展培训,每场次培训群众不少于100人次,为机关、学校、社区、乡村等培训一批合格的应急急救人员。
(三)送疾病防控知识。组织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深入机关、校园、社区、乡村等,开展重大疾病、慢性病和传染病等疾病防控相关政策解读、知识宣讲和专题培训,开展重点慢性病、传染病等重大疾病防控管理指导,组织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和职业风险、季节疾病流行特征等开展筛查和健康指导、于预。大力开展精神卫生(心理健康)防治知识宣传,有针对性开展青少年、职业人群、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志愿服务和危机干预,提高全社会心理健康意识,提升公众心理健康素养。深入实施“三减控三高”项目,开展“三减知识”普及行动和艾滋病防治、心理健康宣教活动,提倡健康生活方式,提高群众重大疾病预防能力。开展预防接种知识宣传培训,加强重点人群健康疫苗接种引导动员,建立基层预防接种培训基地,推进智慧预防接种门诊建设,开展免疫规划疫苗查漏补种活动,提高疫苗接种率。
(四)送中医药特色疗法。组织中医药服务团队深入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传统脉诊、手法诊疗、传统导引等体验活动,增进干部职工对中医药特色优势的认知和了解;组织二、三级中医医疗机构与1-2家学校结对子,定期组织中医药技术人员与师生开展制作中药香囊、调制中药代茶饮、体验中医药技术等活动,增强学生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依据时令养生特点和二十四节气的养生保健要点,组织中医药技术人员深入社区、乡村举办中医药义诊、科普巡讲等活动,提高群众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组织中医药特色疗法推广团队走进一线,现场带教、指导乡村医生学习掌握中医药特色技术,进一步提升乡村医生中医药诊疗能力和水平。
(五)送职业健康知识。全方位、多层次宣传普及职业健康知识,提升广大群众和劳动者职业健康意识,充分利用《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职业病及危害因素监测、重点人群职业健康素养调查和干预、中小微企业职业健康帮扶试点等工作,并与争做“职业健康达人”“健康企业”创建等活动相结合,创新工作思路,采取多种形式,针对不同职业人群,紧紧贴合企业和劳动者职业健康需求开展技术指导,广泛宣传普及职业健康知识。
(六)送优生优育知识。针对生育服务链条的各环节开展健康教育,提升健康素养,强化孕产妇“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意识。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健康教育和宣传活动,为消除母婴传播创造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支持环境。为居民送计划生育政策以及优生优育、出生缺陷防治等健康知识,引导育龄妇女通过孕前检查、保健,降低出生缺陷发生,提升群众优生优育能力和妇幼健康水平。
《“六送六进六提升”健康促进行动方案》提出完善组织推进机制、强化工作落地落实、统筹谋划一体推进、着力营造良好氛围等四项举措,保障“六送六进六提升”健康促进行动顺利推进实施;同时,送家庭医生服务、送卫生应急急救知识、送疾病防控知识、送中医药特色疗法、送优生优育知识、送职业健康知识等“六进”实施方案,分别对每项活动的主题、目标、内容和工作要求进行了具体阐述。
未征集到相关意见建议